过去周末,要说有什么事是备受广大老师关注的,那一定是1月8日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里的职称制度改革将涉及全国55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多年来,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唯资历、唯论文、唯学历等职称评定中的弊端一直受到诟病。读过了《意见》之后,作为老师的您是不是发现,原来很多行业的职称评定都有这样的现象。
《意见》涉及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度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机制、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内容,那么对老师而言,这次2017年的《意见》又强调了什么?肯定了什么?修正了什么?其中又有哪些内容与教师息息相关呢?
让正高级不再遥不可及
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意见》提出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德才兼备方为真人才
《意见》要求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
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师德不过关 职称就免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重,德育为先。这是师德建设重要性的深刻体现。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责,教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应是一个“学为人师,德为示范”的群体。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基层一线也要站在职称一线
《意见》提出,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让职称评定既奖优又暖心
“职称就像压在老师身上的一座山,因为名额有限,乡村学校名额少之又少,纵使我们教学成绩再高,也难以评上职称。”某乡村教师刘老师说。
“我们一线老师兢兢业业,可一到评职称就没有我们的名额,净是行政老师被评上,我觉得有些不公平。”某小学王老师抱怨说。
《意见》已经明确指出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倾斜,唯有切实贯彻才能温暖一线教师的心。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享受到高级职称的阳光,才能最大程度地对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保护与鼓励的双重作用。让行政的归行政,职称的归职称,把二者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划清,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一线教师的利益。
唯资历 唯学历 唯论文的职称评定要“翻篇”了
论文不再是门槛,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从外语、计算机考试上“松绑”
《意见》里还说到,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
好老师不再被外语和计算机难倒
“作为一名50岁的老教师,为了评职称,必须要考计算机证,于是我报名参加培训班,没想到里面各种黑幕乱收钱,而且什么也不教,就教你怎么作弊,作为一名老师,我真的不想这么做,但职称评定这道坎又在这,我是左右为难。”
“我长年教初中物理,这英语已经多年不碰,现在学起来真是苦不堪言。但是为了评职称,我还得硬着头皮学习。但其实这专业英语真的对我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帮助。”一位读者老师在后台对中教君留言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