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位置: 首页 -> 资源共享 -> 推荐阅读 -> 正文

推荐阅读

【教师类文章分享之八十三】教育日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来源: 日期:2016/12/14 08:11:53

教育日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前一时期,川大一位老师的《自白书》引起大家热议,不少朋友为其叫好,为其慨叹。其实,近些年来,与这位老师一样,已有不少老师发表过类似的“告白书”“公开信”,痛斥当前教育之弊,表达自己的愤慨和不满。而在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抱怨之后,伴随着网友们的点赞,大家似乎都把矛头指向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诚然,我们的教育体制有些地方确实不与时代相符,这也是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之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必解之题。而回到老师们的最大关切:要上课?还是要科研?同样,这看起来像是个二选一的问题:我们是要讲课好的老师,还是科研好的老师呢?

讲课,这是老师们的第一要务,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课讲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和较大的兴趣,还关系着教学效率高不高,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能否达成。因此,早在《学记》中就提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所以,语言就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学工具,语言的组织水平和表达能力,直接决定了讲课的现场效果,也成为能不能受学生欢迎的最重要的指标。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有的老师会说笑话,讲故事,讲俏皮话,用网络语,甚至抛出一些奇谈怪论,提出与众不同的惊人论断。确实,这些办法,效果显著,很能吸引住学生,获得满堂彩。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讲课好”吗?显然不该是这样的。讲课好,不单单是语言要有感染性,生动而形象,更要注意其准确和科学。师者,传知、授道、解惑。还需要注重教学目的性,讲授内容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东拉西扯,谈天说地,无论说得怎么热闹起劲,怎么口若悬河,都是讲课的大忌。所以,我们不要这样的“讲课好”的老师。

科研,是老师们的重要任务所在,是内功,也是治学之术。科研做得好不好,体现着一个老师对其所在方向研究的把握度,对其所在专业研究的领悟度,对其所在领域研究的敏感度。科学研究,与教师这一职业相伴,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属性。它既是学校的职能,也是老师的职责。因此,科研也是开放的,是体现在老师们工作的全过程的。这也就注定了,科学研究也渗透在教学环节之中,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也体现在科学研究当中,使科研活动教学化。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用过程教育取代结论教育,少些灌输,多些指导,把讲课和科研打通,帮助学生通过科学创造的历史过程,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创造方法。

也有些老师非常重视科研,一天到晚泡在实验室,趴在桌案边,不热心教学,只是敷衍一下,完成基本任务,书本上有什么,大纲上写什么,我就教什么,考什么。同时,也把个人的科学研究向学生隐藏,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神秘感。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纵然科研做的很好,但“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所以,我们也不要这样的“科研好”的老师。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讲好课,做好科研,既不矛盾,也不对立,而是高度的融合统一,相辅相成。这样的老师,是能讲好课的老师,因为他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好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老师,是能做好科研的老师,因为他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拥有“一潭水”。这样的老师,是我们需要的老师。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为万众瞩目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