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位置: 首页 -> 资源共享 -> 推荐阅读 -> 正文

推荐阅读

【教师类文章分享之一百零四】学要怎么设计考试才最科学?

来源: 日期:2017/12/21 12:47:24

标准化考试能否被公众认可,将取决于它测量的重点是不是学生、家长、雇主以及政府同样关心的内容。

标准化考试有“短板”

曾经,标准化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作为衡量一名学生学业成绩优秀与否的标准,为什么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已没有那么必要的“参考值”了呢?

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其《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早在1834年的哈佛校园里,一名叫邓肯的学生拒绝了教师的要求,他不愿再次长篇累牍地背诵希腊语专有名词。邓肯和教师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持续一周的骚乱——学生向教授投掷石块,并毁坏学校的财物。毫无商量余地的考试制度,显然已经脱离了真正的学识。当学生对努力的意义和公平性丧失信心的时候,考试便成为一场钩心斗角的厮杀,学生则是其中的“暴民”。

还有研究学者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标准化考试已沦为“贩卖的商品”,对测量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并且,标准化考试成绩也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努力。在201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载沉载浮的学术:大学校园里有限的学习》中,该书作者根据调查发现,36%的学生不能通过各种考试完全展示他们一年级到四年级学习期间的进步情况。

投机取巧“赢战”考试

每到学期末的大学校园,为“赢战”标准化考试,我们可以看到平常忙于兼职、社交等活动的学生会陆续回归教室、自习室或图书馆。期末考试周里,校园天天爆满的自习室、图书馆,以及宿舍里通宵达旦亮着的台灯算是最好的印证。兼职或社交繁忙的学生,反而“受益于”标准化考试,不少人要么把希望寄托在背诵教师最后一课划出来的考试范围,要么将其他同学整理出来的考试材料倒背如流。另外,“赢战”标准化考试过程中遇到没有把握的选择题,学生还有猜测正确作答的机会。

假如同样两个学生都不会做同一道题,结果一个学生靠碰运气蒙对了,另一个学生蒙错了,我们就能认定分数高的学生更优秀吗?并且,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或许部分导致了分数的提升,但分数提升的幅度与学生学术水平提高的幅度却不成正比。标准化考试后打出的越来越高的分数,更是被一些评论家视为“学识标准的沦丧”。

除了标准化考试难以展示学生大学期间的进步情况外,更大的弊端是学生“为了得到分数而敷衍学习”的反学术倾向。尤其是在那些需要下功夫死记硬背的课程,已出现带小抄、抄袭同学试卷等作弊行为。

一些学生意识到,那些必须参加的“游戏”对他们的学习价值不大,因而彼此惺惺相惜,敢于集体作弊。因此从一些角度考虑,有专家更认可与课程结合的形成性学习评价,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当然,以上种种并不意味着大学成绩单或是标准化考试已经迎来了它的“末日”。

尚需改进的标准化考试

虽然标准化考试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弊端,如难以测量学生以发散为思维特征的重要能力,难以测量学生的思维过程。但它并非百无一用,其优点包括评价效率相对更高,可直接降低学校考评价的人力、时间等多方面成本。截至目前,标准化考试仍然对是对学生学习成效考量的重要尺度。

在美国,其实最常见的还是标准化考试。例如,大学学习评价(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以下简称CLA)、大学学术能力评量(Collegiat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Proficiency,简称CAAP)、学术能力与进展测量(Measure of Academic Proficiency and Progress,简称MAPP)。与一般标准化考试不同的是,这类考试首先针对大一学生进行测试,等学生大四的时候再进行一次测试,进而从大学四年间学生测试分数的增减情况中得出能力提升情况。其中,从2013年起,CLA又推出了升级版CLA+,用以测量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力。如今不少雇主要看CLA+的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

由此看来,尽管标准化考试备受诟病,但它能否被公众认可,最终取决于它测量的重点是不是学生、家长、雇主以及政府同样关心的内容。反之,机械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标准化考试,必然会遭到公众的怀疑与摒弃。

主要参考文献:

[1]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坤.标准化考试“峰回路转”?[J].麦可思研究,2014(121).

[3]梁静,张向阳.大学期末考前怪象迭出通宵达旦背“考试范围”[EB/OL].新华网,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