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作者30年从教生涯对于教育、教学和教师的理解,诠释如何做一个恬静、快乐而卓越的大学教师:让教育成为你的精神需求,拥有恬静之心;让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拥有快乐之蕴;让教师成为能够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的事业,拥有卓越之道。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师
这是我给我校新教师入职培训讲课中的题目,有人说有些文艺,但却是我从教30年的真实心境,也是美国最好的教师之一肯•贝恩(Ken Bain)《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给我的启示。每每看到年轻教师因为学生评教结果不好而垂头丧气,因为没有评上职称而顿首绝望,因为没有理解教育教学而感到教师职业枯燥煎熬,我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虽然我不能像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写出著名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但我真的想与年轻教师分享我做高校教师30年的心境和心得:让教育成为你的精神需求,拥有恬静之心;让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拥有快乐之蕴;让教师成为能够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的事业,拥有卓越之道。
一、如何拥有恬静之心:让教育成为你的精神需求
30年第一个教育心得是:作为想做教师的年轻人,理解教育的意义,确立正确的教育观, 塑造教育工作者的恬静之心是第一要务。
在古今中外对于教育本质的论述中,我最为欣赏的是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观点[1]: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
正如电影《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 所表达的思想[2]: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部电影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生命,在诗中、在音符里、在戏剧中,在一切你心仪的人和事中,有你的理想,你的追求, 哪怕你将可能因此走向死亡。故事的主人公基汀老师,竭尽全力地唤醒学生的灵魂: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它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去;如果站在讲台上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眼前的这个世界,那么不妨亲自体验一回……。但是,这难道仅仅是唤醒学生的灵魂吗?
回想自己刚刚入职的时候,虽然教师并不是自己主动的选择(那时还是分配的工作),但也许是传承了父母的教师基因,我很热爱这一被动选择的教师职业。其实现在,如果真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大学教师。因为当你看到一双双渴求的眼神从茫然变得明亮时,当你也与他们一起成长时,你就找到了你存在的价值。
那时即使让我做个班主任,我也把她诠释成理解教育、实践教育、反思教育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那时我与学生一起军训、学习、编剧、排练,与学生一起分享优秀班级和获奖的快乐,与学生一起解决他们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与家庭困难,与他们一起建设温馨、快乐、团结、向上的家,离别时再为他们赠上一首小诗等等。
那时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从举手投足到仪表教态,从课堂之上到课堂之下,都要求自己不要忘记教书还要育人,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自己要以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精神、自己的为人、自己的作风、自己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因此所带班级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各级文明班级。就像卢梭的《爱弥儿》中所写:“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先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3]那时的感觉是,课堂内外我与年轻的心一起成长,我年轻了,他们成熟了。我们一起品尝过成长的烦恼,也一起体味过获得各种奖励的喜悦。我觉得用我的烛光去照亮年轻人前进的道路,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和精彩。记得在我带过的毕业生周年的聚会上,学生讲起我都有些记不起来的我们相处中的一句话、一件事、一个方法、一个指点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心智模式,打破了他们的思维局限,促进他们成长,我倍感欣慰。
作为那时的青年教师,我深深感到青年教师真的要感谢我们的学生给予了我们的成长平台,他们没有苛求你有多么渊博的知识,但他们真的能够感受到你有多少心灵与之相通,你有多少情感与之交流,你在读他们的过程中可能获得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和专业成长,所以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学生呢?这使我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一样多!这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师。
总之,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你才可能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你才拥有一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幸福的教育境界,才能感悟生命本身的美好,才能拥有教育的激情和积极的人生。你会有更广阔的视野胸怀对待待遇、职称和成长,你会更有良心、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平常之心对待你的职业。你不会把教师当作谋生的手段,你会用激情育人育心,你会更加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建设性,你才能做到“心静则明、品超斯远”,你才能在“在得意中淡然、在失意中坦然”。你会把教育当作你人生最大的精神需求,这时你不太会受到社会噪音的干扰。这时当你看到雪花翩然而至,或者看到太阳缓缓升起,或者看到天边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你都可能收获到内心深处那无比的宁静和美好。
二、如何拥有快乐之蕴:让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高校教师如何拥有快乐之蕴,在我看来,就是让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教学?肯•贝恩(Ken Bain)在其《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中指出:教学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
教学既然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就不能马马虎虎,随便对付。现在一些教师不对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有的甚至下载别人的课件,就在课堂上照屏宣科。也有些教师,十几年、几十年来,讲稿没有完善、更新,总是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昨天的案例和故事,自己都会感到讲课没有激情,甚至味同嚼蜡。记得自己在上“管理会计”课程多年之后,虽然学生评教也是名列前茅,但依然对原有讲稿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也就是重新对教学对象是谁、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实施教学、如何反思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等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回答,具体讲就是在课程设计时至少要回答好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我的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智力、身体或者思维方面的哪些技巧、能力和素质?以“管理会计”教学为例。“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之前学生所学的课程多半是以核算为主,许多学生的思维固
化在“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思维定式上。因此“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应定位在如何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性,真正培养学生“用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推理能力。
(2)教学策略:我的教学如何鼓励学生对这些能力和技巧感兴趣以及养成那些能力的心智习惯?首先,通过企业实例和著名会计名家的成长故事让同学体会一名卓越会计师的素质和能力养成,同时指明他们的学习目标。其次,通过课程案例讨论、提出问题、实习环节、合作协调等实现能力和素质。最后,通过会计学科的发展与大家探讨会计的发展前景,以鼓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美好意愿和憧憬。
(3)教学环境:我在课堂上需要做什么以帮助学生课内和课外进行学习?
这个问题始于学生需要学什么,而不是我应该教什么。
我们经常是寻找一种我们自认为最有道理的解释,把它们“传递”给学生。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寻找一种方法,帮助学生和鼓励学生构筑自己的解释、形成自己的结论并找出自己的证据,最后使他们具备获得、理解、分析、判断、运用信息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我在课堂上需要做什么以帮助学生课内和课外进行学习”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创设一个自然的批判的学习环境[4]。在这方面,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内外的阅读材料,有时设计把相互冲突的案例放在一起,教会他们如何辩论,如何让观点对立的双方编排在一组中寻找作业差错,努力探寻结论。我们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去学校图书馆和企业中搜集或调研案例,去帮助他们提出一个假设,审查支持假设的证据,鼓励他们得出证据支持的结论。我们还可以要求他们每次带个问题到课堂,并利用这些问题展开批判性的思考和讨论。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中所蕴含的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推动课堂讨论和协作,是按同类性格分组,还是按成员多样性原则分组,还是让他们自己分组?设计的团队作业或任务如何能够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如果自己分组,如何让一些不太自信的学生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如何评价使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如何组织能让学生互评、自评的效果最好等等。
(4)学习方法: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分析?
如何了解和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智力标准和专业标准评判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刺激学生对学习和学科做出思考的问题。学生学会学习的标志是他自己能够学会评价自己作业或者完成任务的质量。我们可以举例示范自己如何学习、如何提问、如何解决本学科实际问题的,身教重于言传,此时你让学生参与到你的研究项目中体会解决实际问题是比较有效办法.我们可以设计种种案例和阅读材料,让分组的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相互协作,寻求结论;可以在展示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考试题目,自己组织考试,自己判出分数。可以安排修过课的高年级同学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和分析情况等等。
(5)交流方式:如何与学生交流并刺激他们不断思考?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刺激学生思考,交流才会成功。这也是创设一个自然的批判的学习环境所应该回答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简短的解释、适度的讨论及口头授课激励学生学会思考,还可以通过书面形式、网络、电影、录像等刺激学生的交流和学习欲望。
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设问?何时设问?如何保持亲切的谈话的方式上课?如何使自己的语调抑扬顿挫?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如何结合?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会吸引学生?何时把书面材料发给学生?何时让他们阅读和交流?板书时如何避免不背对学生讲话?如何做到言简意赅?如何避免语言上的凌乱?如何重复不使学生感到乏味?等等。
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的批判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具有积极的而非紧张的氛围,谦虚的而非标榜的教态,谈话式而非表演式语气,游移式而非固定式的目光,温情的而非淡漠的语言,轻松的而非严肃的风格,优雅的而非呆板的仪态,灵活而非教条的方法,批判的而非攻击的讨论,公平的而非武断的评价等等。
在这一自然的批判的学习环境中,我们通过真实的任务,将技能和信息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遭遇失败、接受反馈、重新尝试、挑战自我(假设)、纠正思维(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培育以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的共同体为主体,教学即以这一共同体为中心,一切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这其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你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
因此,教学被看作是可以做的任何得以鼓励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事情,教学是神圣的崇高的智力的或艺术的活动(行动)和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就是一个可以鼓励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条件的地方。教师如果进入这样一种工作状态,教学便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会乐此不疲,他的辛苦会在学生渴求的目光、专注的神情中得到释然,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会变成他丰盈生活的来源。
三、如何拥有卓越之道:让教师成为能够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的事业
要成为卓越教师,理解教育教学之后,便是让教师成为能够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的事业,这需要我们做好三个平衡。
(1)平衡好理想与现实:做卓越的理想家与现实的耕耘者。人生只要注意积累,一生的时间去做教师一定会越做越好。比如每天看到新闻报道应会想到教学设计中是否可用,每天阅读文献期刊关注学科理论动态和实践进展,每年一篇研究论文(包括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激发创新意识,每年几个实践单位提出和解决实际学科问题,每季阅读一本好书与学生分享或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每天做半小时运动,每天留些时间关心家人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建构在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架构和充盈丰富之中,你的职称、待遇、评教等等其实都会成为水到渠成之举,你的生活不断充盈着新的能量,你能不快乐和卓越吗?
(2)平衡好教学与科研:做教研合一的教育家。有人说,我们这样的应用型本科,教师只要上上课就行了,事实上,学科知识素养和教学发展能力如同一个高校教师两只手,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的问题。
学科知识素养,也就是持续研究所在学科的发展的能力。教师必须懂得自己所教的知识是成为卓越教师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在自己学科领域有独到见解,经常通过调研深化自己研究,了解自己学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注最新的学科成果发展方向,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但单有这一点还不够,这只是你成为卓越教师的必要条件,你还必须要有教学发展能力。
教学发展能力亦即帮助学生建构学生自己理解的能力。一般教师认为学习是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信息库,而卓越教师认为学习是对学生思想、行为方式和认知方式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要达成这一目标,出色的教师总是会创设自然的批判的学习环境,这需要良好的教学发展能力。
当你把创设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当作你的生活方式,你会有意识地走向社会实践,丰富你的教学素材,设计你的教学方法;你会自觉得把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科教融合);你会感到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研究是没有生命的研究,没有研究的教学不会是创新教学。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教师如果能够研以致教,教以致学,科教融合,教研关系就能处理得当,你会事半功倍,你的生活会轻松而快乐;否则只会事倍功半,处处被动。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与美国心理学家Mark Troy调查了德州农工大学长达5年,1万多名学生,对近400位教师的期末评价及研究经费用等,结果显示:教学和研究可以相互提升,绝非此消彼长。教学可以激励和驱动研究,研究也可以丰富教学。因此教师唯有教研合一,学生才能知行合一[5]。
唯其如此,你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你才能称之为卓越。也就是说,在教育中,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令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炫耀。
(3)平衡好开放所得与封闭所失:做卓越学习者与卓越的奉献者。美国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指出 :世界上没有优质的教学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和我们的教学[6]。
卓越教师是卓越的学习者。他们对学术发展和教学改进具有强烈责任感,他们在教学中,与同行、与学生、与督导、与团队组成教研活动、教学竞赛、述学制度的共同体,认为为学生建立学习环境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他们个人在课堂上小小的成功只是伟大事业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所以他们经常通过团队合作致力于重大课程改革,致力于改进教学的公开讨论和系统反思,致力于与同事的合作交流,甚至致力于从学生其他课程上所获得的知识的交流。他们不断地尝试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从不沉迷于他们已经取得的任何成绩。他们还会走向社会实践大课堂,这是更有效的学习,能够不断提高解析问题能力。所以理想的大学教师是:今天你是业界的创新者,明天你是学生的引导者;今天的实践成果就是明天课堂的教学素材。他们对待教学要像对待自己的学术创造、艺术创作甚至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把教学作为神圣的智力创作,努力从仔细的观察、详尽的分析、反复的提炼、同行的批评和同事的交流中受益。
卓越教师是卓越的奉献者。记得我填报大学志愿时,父母认为自己是教师,辛苦了一辈子,就不希望女儿再做教师了,于是我进了商业类院校。但我最终还是做了大学教师。许多人认为,大学教师做得越多,付出越多,得到越少。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要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生活的辩证法,辩证看待得与失。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古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7]在多数人看来中,人生之路仿佛是一系列的获得勾画的,失去好像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 。其实失去是最正常的日常现象,只不过人的天性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或者不希望失去而只希望得到。学会“在得意中淡然、在失意中坦然”,人生才会更有情怀,更加愉悦。其实,对于处变不惊的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讲,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有了这样的心态,你的生活反而会充满阳光,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理解教育,你就能理解美国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国家年度教师”这一全美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荣誉,为什么没有与物质和金钱挂钩。评选“国家年度教师”,就是想让公众知道,教师献身于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竭尽全力给每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并非为了获得物质和现金报酬,而是“天职召唤”的使然,体现出甘愿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8]。不断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幸福创建心智模式,影响学生的人生,你能找到内心的宁静。理解教学,把促进学生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会体会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理解教师,你才理解平庸的教师在生硬说教,较好的教师在答疑解惑,更好的教师在启迪智慧,卓越的教师在点化生命,你的学生会因此而超越。相应地,如果把教育视为职业,便得职业之境;视为事业,便得事业之境;视为艺术,便得艺术之境;视为生命,学生的生命、你的生命才会因之成长、快乐和幸福,你的人格魅力、你的个性素养才会幻化成优秀的教育和优质的教学,你的学生会崇拜你。就像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一样,她的学生都会带着蒙娜丽莎微笑的印记,因为是她触动了女孩们追寻自然、自我、自强、自信的心灵。有了这一切,未来你的学生会更令你崇拜。此时,请为你自己的卓越喝彩!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陈燕.《死亡诗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J].电影文学,2013(16).
[3]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郭位.大学难分两型,教研方可相长[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1b4aa70100i8cf.html.
[6]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周国平.论得失[EB/OL].http://vdisk.weibo.com/wap/fp/dYY3mQfz84G3.
[8]胡乐乐.美国人心中最好的教师[N].光明日报,2015-09-20.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