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知识与智慧、能力有何关系?这些问题是老师一直在反复探讨的教育问题,也是想透彻明白的问题。英国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数学家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过精彩的回答。
教育浸透浓厚文化气息
教育需要知识,但不需要纯粹的套装知识,因为习惯于学习套装知识,长期被遗忘了的是人最真实的经验知识。纯粹的知识教育会产生三大弊端:将僵硬的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教育过程非人性化;学习过程变机械化和格式化。这样就从根本上切断了知识与相应文化、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怀特海认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教育应该充满文化精神、浸透了浓厚文化气息,这种教育是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根本不同的,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更加富有成效。这样,学生不但能从书本或其他资讯中学习知识,还能通过与人、世界互动来获取知识,汲取别人的精华经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为此,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就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让学生受到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知识像刚从海里捞的鱼
对于多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在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人们总是把前者看得重于后者。原因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全面透彻,对“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还没有准确定位。
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
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够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够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相联系起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知识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谁掌握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要努力使这些知识对现实有即时的重要意义,就像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鱼一样新鲜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果教育能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习得智慧,那么,教育所传达的就是集力量、美妙、逻辑于一身的思想。
让学生借树木识森林
现代学校是分学科教育,这必然产生“独立”与合作的问题。现实中,“独立”远远大于合作。其实,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教育,都有合作的必要且意义重大、效果最佳。学科之间一定有共同联系,就像五指和手掌的关系。
怀特海极力向我们主张,刻板的、把各门学科割裂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会扼杀现代课程的生命力,必须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
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而不能“见木不见林”。各门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贯通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融合的,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而另一种课程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各门科学的方法具有通用性,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思维艺术,并能把这种方法的通用性创造性地运用于特定学科。
教育的成效就在于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
怀特海认为,当我们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那么在学习伊始,学生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当学生成为“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这样的人时,智慧就会产生;当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样的人时,创造就有了丰厚的土壤。
(来源:麦可思研究、《现代教育报》,作者: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