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员”曾是人们对优秀教师课堂上的期望,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的精彩“表演”,会吸引并感染学生,从而“灌输”给学生知识。然而在课改推行至今天,洋思、永威、杜郎口的成功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旁观者”、“接收器”,教师不能再唱“独角戏”,教师唯有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课堂教学效益才能提高,素质教育才能落实。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三种人:毛泽东、张艺谋和袁伟民。
第一种人就是毛泽东。课堂就是战场,教师要扮好指挥角色,要让学生拿枪,让学生开炮。
毛泽东,是战争的指挥者、策划者,在作战过程中,毛泽东不去拿枪、开炮,而是精心策划、指挥。教师,就是课堂的设计者、领导者,我们要把打仗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前切实地把握好本课的学习目标,拟定好自学指导题,预测好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好当堂训练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与问题作斗争。(即做好预设)
毛泽东是带领千军万马的领袖、统帅、策划,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在“打仗”、在“捉老鼠”,这时候,要根据打的什么仗,捉的什么老鼠、什么贼,老师就要做怎样的司令员。比如要攻打蒋介石的老巢南京城,这就是我们打仗的目标,因此我们老师要确定好本课的目标,要确定作战方案——怎么打。这就是我们说的自学“指导”。另外,还要考虑到打仗的过程可能会发生什么意外,老师都要有一个解决的策略,即“引导”的策略。课堂如战场,一场战役如果失败,不能全怪战士们,只能怪统帅无能,是指挥不当、用人不妥。比如马谡失街亭,不能怪战士啊。战士们是否能成功,全在于老师的指挥。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根在老师身上。
所以,教师不能在讲台上一个人表演,唱“独角戏”,也不能当观众,看学生表演。而是要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体验”、“发展”。教师则在课前就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敌情”,确定方针战略,策划好每个环节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对策,甚至胜利后收兵整队,总结经验教训,不给将来的战斗留后患。也就是把握好本课的学习目标,拟定好自学指导题,预测好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好当堂训练题,同时促进自己的反思,为下面的日日清提供真实的依据,及时发现没有解决的问题,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说当好教师首先要当好毛泽东,这是关系战略成败的第一步。
第二种人就是张艺谋。课堂就是演场,扮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演戏,让学生唱主角。
在演技场,演员哪个地方演得不够真实,导演会给她提示,指导她演得真实、真切,演员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就要给予解决,但却不会替演员去表演。同样的,课堂就是舞台,全过程应该让学生表演,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演戏而剥夺了学生的表演权,教师只是导演。学生能解决的,教师没有必要解决,教师解决的一定是全班同学共同的、普遍的、不能深入的问题,这样,我们教学才有价值。只有学生演错时,教师才从后台走到前台,只是引导帮助、服务,绝不是满堂教,满堂灌,更不是告知。(即关注生成)
作为一名演员,需按照剧本的规定,体会导演的意图,做到准确而富有创造性的表演,从而达到满意的艺术效果。而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顾在课堂上自我表现,无论你表演得多么出色,若不让学生唱 “主角”,肯定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活动是由学生而不是老师进行的课,则是最成功的课”。([英]CEEckersley语)。把“演戏权”还给学生,教师学着“偷懒”,不要替代学生。教师“懒”起来,学生 “勤”起来,课堂才能高效起来。教师是导演,实际上这就变传统的死板、僵化、静态的、不动脑筋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动态的、灵活的、发展的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教师不再是一次成型的备课,而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的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求教师要有教学机智、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水平与能力,这正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教师的价值是导演好这堂课,真正的表演者是学生。
第三种人,就是袁伟民。课堂就是赛场,扮演好教练的角色,让学生上场,让学生打比赛。
所谓教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向上的精神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课堂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形成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氛围。
课堂就是赛场,教师是教练,学生是运动员,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先学”中比谁审题正确,做题认真、积极、迅速、独特;“后教”中比谁能帮助更正,谁分析有道理,谁能找到方法,形成规律;“当堂训练”中,比谁能够应用,比谁做得既快又好。在比赛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保证学生的地位,使学生在“比”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激励者,实际上就是说全过程引导学生去参加比赛。“比”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比”就是毛泽东的“发动”、“鼓动”、“煽动”,用教者自己的中气十足精神抖擞的激情感染发动;用比赛的方式保证发动;用及时褒贬的评价刺激发动;用规定的任务与时间来落实发动,用主持人的语言、气势却煽情,动员,让大家都在你的鼓动之下提高。“比赛”“发动”使课堂活跃了,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既心动,更行动,从而使学生全面带动,促动,驱动。
一场经典的NBA比赛,往往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裁判地位的明确。如果裁判在比赛中是一个管理者、掌控者,也就是在赛场上只充当配角,那么这场比赛的球员就能尽情发挥,如鱼得水,精彩程度可想而知。如果裁判在比赛中喧宾夺主,抢镜头表演,主宰比赛,那就有可能成为“黑哨”或“花哨”。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该多学习NBA名哨们的“绿叶精神”,坚持主导地位,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为己任,艺术地进行课堂管理,不主宰课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一些老师却把自己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仿佛自己站到三尺讲台就能主宰课堂。这何尝不是一种“黑课”或“花课”?
赞可夫说:“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所以说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同时扮演指挥家、导演和教练的角色,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像考试一样紧张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才能使“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激发活动,活力带来效率”;才能达到“教学相长”这一双赢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具有新的发展,进行新的开拓,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从而掌握终身学习的钥匙。